Java的基本原理就是“形式錯誤的代碼不會運行”。
與
C++類似,捕獲錯誤最理想的是在編譯期間,最好在試圖運行程序以前。然而,並非所有錯誤都能在編譯
期間偵測到。有些問題必須在運行期間解決,讓錯誤的締結者通過一些手續向接收者傳遞一些適當的信息,
使其知道該如何正確地處理遇到的問題。
在C++和其他早期語言中,可通過幾種手續來達到這個目的。而且它們通常是作為一種規定建立起來的,而
非作為程序設計語言的一部分。典型地,我們需要返回一個值或設置一個標誌(位),接收者會檢查這些值
或標誌,判斷具體發生了什麼事情。然而,隨著時間的流逝,終於發現這種做法會助長那些使用一個庫的程
序員的麻痹情緒。他們往往會這樣想:“是的,錯誤可能會在其他人的代碼中出現,但不會在我的代碼
中”。這樣的後果便是他們一般不檢查是否出現了錯誤(有時出錯條件確實顯得太愚蠢,不值得檢驗;注釋
①)。另一方麵,若每次調用一個方法時都進行全麵、細致的錯誤檢查,那麼代碼的可讀性也可能大幅度降
低。由於程序員可能仍然在用這些語言維護自己的係統,所以他們應該對此有著深刻的體會:若按這種方式
控製錯誤,那麼在創建大型、健壯、易於維護的程序時,肯定會遇到不小的阻撓。
①:
C程序員研究一下printf()的返回值便知端詳。
解決的方法是在錯誤控製中排除所有偶然性,強製格式的正確。這種方法實際已有很長的曆史,因為早在60
年代便在操作係統裡采用了“異常控製”手段;甚至可以追溯到BASIC語言的on error goto語句。但C++
的異常控製建立在Ada的基礎上,而Java又主要建立在C++的基礎上(儘管它看起來更象Object
Pascal)。
“異常”(Exception)這個詞表達的是一種“例外”情況,亦即正常情況之外的一種“異常”。在問題發生
的時候,我們可能不知具體該如何解決,但肯定知道已不能不顧一切地繼續下去。此時,必須堅決地停下
來,並由某人、某地指出發生了什麼事情,以及該采取何種對策。但為了真正解決問題,當地可能並冇有足
夠多的信息。因此,我們需要將其移交給更級的負責人,令其作出正確的決定(類似一個命令鏈)。
異常機製的另一項好處就是能夠簡化錯誤控製代碼。我們再也不用檢查一個特定的錯誤,然後在程序的多處
地方對其進行控製。此外,也不需要在方法調用的時候檢查錯誤(因為保證有人能捕獲這裡的錯誤)。我們
隻需要在一個地方處理問題:“異常控製模塊”或者“異常控製器”。這樣可有效減少代碼量,並將那些用
於描述具體操作的代碼與專門糾正錯誤的代碼分隔開。一般情況下,用於讀取、寫入以及調試的代碼會變得
更富有條理。
由於異常控製是由Java編譯器強行實施的,所以毋需深入學習異常控製,便可正確使用本書編寫的大量例
子。本章向大家介紹了用於正確控製異常所需的代碼,以及在某個方法遇到麻煩的時候,該如何生成自己的
異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