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話中美麗善良的公主,總是有可愛的小動物陪伴著,這些小動物聰明活潑,仿佛天使一般;而許多小朋友,也對小狗小貓情有獨鍾。可是,也有一些動物,它們不僅在童話中扮演了惡魔的角色,而且歷來受到人類的痛恨。那麼,動物怎麼會給我們這種善惡的感覺呢?
這個問題也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,他們經過大量的調查統計,發現人類對動物善惡的反應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:直覺、傳統的習俗和長期以來形成的認識。
直覺是人對動物的第一反應,那些與人的體形、臉型比較相似的動物總是給我們以好感,比如猴子,雖然它頑皮搗蛋,有時候還會弄一些惡作劇,但千百年來人類對它的喜愛一直未變。而蛇那扭曲的身子與人格格不入,即使是非常漂亮美麗的無毒蛇,大多數人還是避之惟恐不及。
傳統習俗也決定了人類對動物的好惡。比如喜鵲總是人們歡迎的對象,因爲喜鵲象徵著吉祥;而人們對烏鴉甚至連看都不想看一眼,因爲在大多數人的眼裡,烏鴉是倒黴的代名詞。當然,由於習慣上的關係,不同的人對同一種動物的好惡感也會有所不同,比如烏龜,在一些人的眼中是長壽健康的象徵,而在另一些人的眼裡,卻是畏縮懦弱的標誌。
更多的情況下,人們對動物的好惡感來源於長期以來對它們的認識。比如蒼蠅和蜜蜂,都是嗡嗡叫的一類昆蟲,可是蒼蠅傳播病菌,滋生疾病,因此遭到人們的厭惡;而蜜蜂卻傳播花粉,成爲受到人們尊敬的護花使者。
由此可見,人們對動物產生好惡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長相當然越可愛越好,但是動物的習性和傳統的習俗也是左右人們感覺的重要因素。